主题: 为何人们还在质疑社会工作专业性?

  • 夕阳天使
楼主回复
  • 阅读:11410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2/5 16:18:56
  • 来自:四川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会理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00年前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Abraham Flexner)博士在全美社会工作年会上发表“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提出社会工作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专业。1957 年,Ernest Greenwood在《专业的属性》一文中指出一个专业应该具有的特征包括:统一的理论体系、专业权威、社会认可、专业伦理、专业文化五个方面,并声明按此标准,社会工作早就是一个专业了,只是尚处于较低水平。那人们为何在其声明后的50多年内,还在不断地质疑社会工作专业地位和身份呢,其理由是什么呢?


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



来源:本文节选自杨柳副教授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的《韦伯的“天职观”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一文。

第一,学科界限不明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应该是建立在与其他专业或学科的区别基础上。社会工作曾在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应用社会学之中,是应用社会学的分支。它与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福利等学科紧密地联系着,以至于社会工作者要反复解答和论证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社会工作与社会学联系紧密,二者都对人、人际互动和了解这些互动感兴趣。精神病学与社会工作有很多共同点,工作对象都有个人和社会问题,都帮助人们改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都对了解和疏导情绪感兴趣。社会工作与心理学在工作内容上也常常有重合,二者都对人们的行为感兴趣,都对人们的互动形态感兴趣,探索人们的思考和感觉的过程。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两个词常常被人混淆,有时还被当作同义词来使用。帕森斯认为 : “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相互分离的过程与他们从哲学策源地中生长的过程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门以应用为前提的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向其他学科借用的。同时,作为一个强调人类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也是相当开阔和复杂,从生物学和医学到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借鉴了大量的理论内涵和知识脉络。哈丽雅特·巴特利特 (Harriet Bartlett) 宣称,社会工作由多种元素建构而成,单独而言,没有一个元素是独特的,其实用地和有机地采纳了自然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哲学价值等不同元素。故此,要清晰地勾画出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由于社会工作欠缺一个具体、统一、独立和纯粹的知识体系,可以清晰地将其与其他学科明确地区分开来,并建立清晰的学科边界,因此其专业性常受到质疑。




第二,科学性不够。在现代化的大语境中,科学性已成为评估所有社会系统、制度、事业和组织的标准。人们基本上不会质疑建立在实证主义范式下的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这种实证观通过客观的观察,依靠一种量化统计工具去探讨某些自然现象,其研究结果可验证,可重复出现。尽管此种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目前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但是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毕竟不同于自然现象,这种基于工具理性的实证主义方法和技术,不一定适用于对人和人群的研究,于是诠释学、批判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流派的种种思潮所代表的分析范式,被更多地应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由此所得到的结论,按照传统的关于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当然不属于实证科学。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追求科学化也成为其专业使命。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服务对象以个体和群体为主,并覆盖到家庭、社区和组织,服务范围极其广泛,因此,在服务方法的选择上,也极为灵活,社会工作的介入无法 100% 地标准化和方法化。汉斯·替尔斯 (Hans Thiersch) 认为,方法只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个粗略的工作框架,它是开放的和可变的,因此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工作者的灵活应变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在服务的过程中,不可能采取统一的模式化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同样的服务手法在不同的个体那里,也不会产生一致的效果和反应。因此,人们在强调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同样将服务的艺术性、道德实践、诠释性和政治性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不足还体现在其服务的对象上,社会工作与我们的生活世界极其贴近,解决着人们习以为常又常常忽略的问题,缺乏科学原有的距离感和神秘感,行业垄断特征不明显,自治性不足,显得科学性不够。




第三,理论体系的完整和独特性不足。格林伍德认为,一个专业的基础理论体系是一套抽象的命题体系,这套体系是用来描述现象的大体分类的,这构成了专业的兴趣焦点。理论是专业人员在具体情境下使其行为合理化的基础。社会工作有自己独有的一套理论体系吗? 社会工作理论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绝对独立的,它根植于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内容,对这些学科的内容,要么直接引用 (如心理学理论),要么被作为基石融入到社会工作理论中(如基因研究),要么为社会工作理论提供框架 (如社会学的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中,以实务操作理论为主,基础理论、发展理论和思想理论尚显不足。在操作理论中,马尔科姆·派恩 (Malcolm Payne) 和大卫·豪 (David Howe) 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法影响比较大,比较有代表性。以主观和客观、变革与适应为划分维度,将理论四分为激进的社会工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互动性社会工作和传统社会工作。此种划分方式和理论的内涵,并不足以凸显该学科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同时再次显示了该学科与社会学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另外,在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中,由于各个理论流派的背景不同,相互排斥的地方很多。如社会心理学派反对问题解决派,认为那是开发中国家适用的产物 行为修正学派也被认为是违反人性的 功能派则被认为是只讲求社会工作的机构功能,而忽视改变社会工作的环境。




第四,专业的自治性不足。一个成熟的专业,应该满足下列特征: 其专长能满足重要的社会需求,其科学知识体系高度专门化且十分深奥复杂,以至外行不能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这时,自治才成为可能。伴随自治而来的是专业人员的威信,使其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巨大的影响力。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权威以及社会认可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与政府的关系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更加复杂,与政府保持着既希望独立又有些依赖的暧昧关系。以中国为例,在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低社会参与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高效发展之路。这种发展模式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组织动员。由此,在中国社会工作的类别中,会有专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和行政性社会工作之分。其中,行政性社会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来开展 在专业社会工作的扶持上,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政策优惠、证照制度、组织机构孵化扶持等形式,从宏观层面和制度层面汲取资源。在中国的公民社会成熟之前,在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政府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立性、自治性还无从谈起。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如史贝奇 (Specht) 认为,实践主义、个人主义、社区完全自治主义、环境主义四种意识形态破坏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