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会理名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会理名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会理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xucp520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91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会理县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会理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古城会理,依玉墟山余脉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一条小船,故会理县城又称“船城”。船一样的城郭里,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壮观古城,与座座外型靓丽的现代化建筑相互依偎,诉说着一个有关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发展的传奇。

        宜居会理,地处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素有“小春城”之称。高达52.1%的森林覆盖率,将会理造就成为天然的氧吧,非常适合养生。

                              会理之美——古城

        古城中心与众不同,不是现代化的街道和林立的商厦,而是别具风情的老城。而老城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北城门和钟鼓楼。钟鼓楼又名凌霄楼,位于老城的中心,在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是会理古城最富代表性的建筑。清雍正十二年建,乾隆时续修完,成了会理古城标志性建筑,同时也完成了古城廓的整体构筑。全楼总高22米,楼高15米,共三层,十二柱落地,五星抱月亭顶,八分水,全部为锡铸槽瓦,金属、陶瓷组合亭脊,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鼓楼背面与鼓楼遥相呼应的是北门城楼,会理人俗称城鼓楼,鼓楼建于明初,当时山环水绕,四门井然,风水颇佳,后几经战火,现仅存这一门了。门上有楼,是重檐硬山式顶,木质镂花,彩漆门窗,两面有匾。城楼连接着一段古城墙,现在城墙长满了青苔和草,满含古韵。

        踏上城楼,仿佛进入历史隧道,你完全可以倚在古城墙垛口,欣赏古色古香的老城,和着鼓楼艺术团美妙的音乐,让你暂时抛弃世间的功名,任思想的灵光在时光的隧道中流淌,体味休闲的古韵。城楼上设有茶园,你可以在百年的老屋里点上一壶茶,坐在古旧的条凳上,望着窗外几百年前的老城砖和楼下穿梭了“几百年”的人流,听听周围的茶客讲讲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你的心已抛开了现代生活的压力,与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隔绝,隔出了几百年的沉静,这是一种既超脱世俗又融入世俗的休闲况味。

        以鼓楼为界有东、西、南、北四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大街保存着完整的古城格局,南北街总长三里三,街宽7米。街上的店铺,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青瓦屋面,木楼上有镂空雕花木窗,瓦楞上还有垂吊的百草和青苔,色调古朴统一的店面上还悬挂着本县书法家书写的匾额,引人驻足。

                           会理之韵——古巷

        都说一个城市的小巷才是最市井,最生活,最有味道的,在会理古城,小巷是最有韵味的。这里尚存完整的古小巷多达17条,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北关西侧、马帮商旅聚居的西成巷,长约400余米,宽3米。巷内建筑多为清代,巷口有“西城”门廊,路面为石板铺砌,现尚存有西城马店、蔡家马店、廖家马店、庆丰号马店4处,至今保存完好。巷口还有清光绪十一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是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

        其次是离北门城楼不远,翰墨书香浓烈的科甲巷,此巷长156米,宽3.5米,因科举人家居住而得名(据统计会理全县明清以来曾考中贡生、举人、进士以上达390人之多)。巷内至今保存有许多完整的清代传统民居院落,其中尤以胡姓大院及两侧的明代建筑最有建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这些街道和巷子中,有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17万平方米,其中结构良好、特征鲜明、具有保存价值的建筑约占80%以上。民居院落一般为一至三进,也有“四合五天井”、“三重堂”、“一正两厢带跨院”、“三厢一照壁”等形式。其中“三厢一照壁”,宽出檐、双檐下层抱厦,具有明显的云南民居的布局和造型特征。民居院落重视大门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有半檐式、全檐式、抱厦式。民居院落建筑的格扇、门檐木雕花饰精美。门墙基座多有砖雕,其内容丰富、工艺绝伦,是会理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

                             会理之神——古建筑

        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古城西面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清代文化建筑。位于赵家巷内的金江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现存讲堂、正厅(荟英堂)和厢房。会理还有国内仅存的纪念中国文字创造者仓颉的祠庙——堪称中国“汉字祖庭”,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仓圣宫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一座北朝南的复四合院。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由照壁、东西大门、山门、前后殿,东西厢房,耳房组成,格局完整。大门为悬山式二柱五架梁,六角钻尖脊;山门为悬山式屋顶,雀替、掛落为楼空木雕龙云纹及花卉动物;前殿有垂带式石梯六级;后殿高11米,厢房均为硬山式屋顶台梁木结构,建筑整体结构和木雕花饰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仓圣宫旁的瀛洲园,为清末五省会馆联名兴建的城市园林,后辟为公园。园内有“玉华池”、“驻鹤亭”、“金镜阁”、“藉香桥”、“半城春色”石牌坊等古建筑。池塘遍植菱荷,园内树木葱郁、花草芬芳。现在这里已经变为四星级的园林酒店,是会理的高档次建筑。这里花木众多,还保存着以前的亭台楼阁,是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会理一西一东、一古一今有两座桥,全木结构的文化桥和上下两层的濯缨桥,两座桥都是风雨廊桥,可避风雨。文化桥位于西河上,始建于清,在原桥基上重建。桥身为全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全长19米,宽3米,造型精巧轻盈。站在桥上,或远望群山迭翠、或近看溪流绿野。县城东边的濯缨桥,东面连接着滨河公园,绿草茵茵、花儿朵朵、鸣鸟啾啾,西面垂柳依依、楼房林立,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让人恍如画中游。河栏上的汉白玉栏杆上,还雕刻着古今会理名人书画作品,为船城更添文化气息。

                             会理之景——古树古井

        在会理的古民居中,还有着不少年代久远的古树古井。由于会理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花卉、乔灌树草均生长繁茂。古城区内有各种名木古树100余株,其中以柏树、古榕最多,其次有流苏、黄连、银杏、株兰、朴树等珍稀名贵树种。

        古树树径多在60厘米以上,高达10米以上,成为古城环境重要的文化载体,会理已对所有古树名木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同时,会理古城由于地下水较浅,居民长期以来习惯取用地下水供食用和洗濯。城内民居院落内均存有古井,据统计1982年以前城中有古井96眼,其中许多古井至今尚在使用。

        从县城往东北行约2公里,便可到集园林、文化为一体的白马寺。白马寺有大雄殿5间,大小建筑共70余间。寺内开发园林4处,植树一万余株;辟书法艺术碑林1处,竖石碑93块;构筑绕佛台2个,大梯道99级。

        县城往南行约3公里,便是远近闻名的白塔山。白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会理八景之一,名“塔峰翠霭”。塔依山得势,山以塔得名。“塔层九级,塔身高十丈、周广十二丈。”平面呈方形,砖砌角锥状,中空无梯。九级高塔的四方亭角向上翘起,悬挂的铜铃迎风作响。塔基石壁有石刻浮雕,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站在塔底抬头仰望,仿佛塔和云都在一起流动,会让你充分体验什么叫做天旋地转。据说会理就像一只在水上漂流的小船,白塔山就是船头,站在白塔山头整条船可尽收眼底。

        近来,在会理县委政府“保护好一个古城,建设好一个新城”的要求下,会理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如今会理县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既有川滇文化特色的古城区,又有极具现代化特色的新城区,这座既浪漫而又悠闲的城市,是各方人士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34-5880777 18583886643 15884020284 传真: 邮箱:852285563#qq.com
地址:四川省会理县 邮编:615100
Copyright © 2004-2024 会理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